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地区-吉林市第一中学校史展览馆-信息发布
吉林省最早的官办中学
单玉红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省官立第一中学堂在省城吉林市正式开办,这是吉林省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官办中学。省档案馆馆藏吉林提学使司档案,清晰地记载了该校的创办历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翌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从此把中国封建教育引向近代教育领域,掀起了废科举、立学部、奖留学的浪潮,走上了教育振兴之路。1907年初,在教育兴国思潮的推动下,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孙树棠、赵铭新、聂树清、巴扬阿、吴玉琛联名致信吉林提学使司,指出“固以专门大学为归宿,以蒙养小学为基础,至为枢纽者实在中学”,阐明中等教育的重要性,倡言建立中等学堂。钦命署理吉林提学使司提学使吴鲁从速批示筹办。委派候补直隶知州王文珊为首任学堂监督,选教员9人。
1907年2月16日,吉林省官立第一中学堂举行入学考试,全省共录取官费生40人,自费生41人。3月29日,吉林省官立第一中学堂成立,4月1日正式开学。学堂成立之初,暂借省城吉林市东关小学讲堂开课,并在省城大东门内魁星楼东原满洲菜园空地修建校舍。校舍和教学设施都较为完善,具有一定的规模。共建有讲堂6所21间,自修室28间,宿舍28间,教员职员室25间,礼堂1所。共设甲、乙两个班,每班40人,6月又增设满蒙文班。
1907年7月,第二任学堂监督顾德保就职,拟《吉林中学堂创办章程》,以“敦品励行,热心向学”为校训,学制5年,设学科12门,有修身、国文、读经讲经、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法制理财、体操等。显然,这些科目的设立是为学生毕业后或就业或升入高等学堂打基础,很有经世致用的价值。
学堂平时很注重品德修养教育,把修身课程作为学科之首。每月初一,必进行集会让学生读《圣谕广训》,灌输忠君思想。每逢皇帝、皇太后生日、孔子生日、仲春仲秋祭祀孔子等日子,中学堂必须停课举行纪念活动。
学堂对学生的主要考核手段是考试。据《吉林省官立中学堂试验章程》规定:考试分临时、学期、学年、毕业4种形式。临时考试,每月或隔月一次,由授课教员负责;每一学年进行一次学期考试和一次学年考试,由学堂监督会同教员负责组织,学期考试在暑假前进行,学年考试在年假前进行。毕业考试非同一般,由学堂呈请地方官长会同学务官等有关人员来负责组织。所有考试一律以百分计。学年考试成绩及格才允许升级。毕业考试中,凡优等、中等和最优等均给予奖励。下等者只发及格文凭,最下等者只发修业文凭,没有资格参与升学考试。
民国二年(1913年),第一中学堂改为“吉林省立中学校”。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开全省教学革新的先例。力主“手脑并用”、“体智并重”。校内学风蔚然,根底深厚,成为“全省学堂之模范”,“吉省教育之中坚”。1920年7月1日,改称为“吉林省立第一中学校”。1937年4月,校舍迁至德胜门外长公祠东胡同警务厅旧址。1938年实行新教育令,又改名为“吉林省立第三国民高等学校”。
1948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将全吉林市5所学校高中部合并为“吉林省立吉林联合高级中学”,校址迁至新开门外南马路磐石胡同1号,时称吉林“最高学府”。开始男女生同招,分设自然科学班和社会科学班,学生达到1198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干部,为东北高校和赴苏留学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1959年定名“吉林市第一中学校”。
回眸百年,历经沧桑。吉林省官立第一中等学堂的历史,是我省近现代中学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旅日华工领袖王希天、革命先驱马骏、创造社诗人穆木天、爱国将领王以哲等都曾在该校就读过,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