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地区-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名人故事
明代吉林造船总兵官刘清 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
在吉林市区东南15公里的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山上,有两块明代摩崖文字碑,碑文铭刻着明代辽东都司都指挥使、骠骑将军刘清,受朝廷的派遣,率领数千军士和工匠,在此设厂造船的历史功绩,从而证明吉林市是明朝的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六百多年过去了,摩崖上的碑文早已模糊不清,但刘清的千秋大业不可磨灭。
刘清(?—1442年),字嘉兴,安徽省和州人,少年时跟随父亲和兄长起兵,投身于朱元璋反元的队伍里,戎马倥偬,屡立战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他任富峪卫(今河北省平泉县北)千户,后升任都指挥佥事、山西都指挥同知、陕西都指挥使。他是以“南征交趾(今越南,清末以前是我国的藩属国)”的战功升任陕西都指挥使的。在任上时,他积极防备,在山谷中挖设重险,遇到匪寇迅速截击,在巩固边防上有一定成绩。但正是在此任上,他因“坐事”而“谪戍辽东”。在明代,边将谪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原因不外乎“备御失机”或“守望不严”等。
刘清来到东北,正值明朝积极经营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需要大量船只。他因戍边有功被重新起用,任辽东都指挥使,转戍吉林船厂,担任造船总兵官,督造巨船。谪戍是官场的不幸,但这不幸也为他赢得了声誉,更为吉林城在东北崛起赢得了机会。
自永乐七年(1409年),明廷决定将奴儿干卫升为奴儿干都司后,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内官亦失哈从永乐九年(1411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2年中,曾10次沿水路前往视察,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每次巡视,都需要大量船只。
刘清第一次来到吉林船厂,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那时,吉林人烟稀少,山林中常见野兽出没。他不畏艰辛,跋涉冰雪,以戴罪谪戍之身,应朝廷“造舟松花江招诸部”之急,统一彪师,扩建了前代的船厂来造巨船,供内官亦失哈等人巡视时使用。
东北大地,江河纵横。在汉代,满族先民挹娄人就开始制造小船,北魏时期的勿吉人也善于造船,而唐代的渤海国已经拥有能够组编航海的商船队,到了金代,松花江畔造船业仍很兴盛。而刘清,第一次把造船活动书写成激荡历史潮流的壮举——船队从吉林出发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族,既关乎边境的安定,也关乎大明江山的版图。面对滔滔的松花江水,他担心船厂遭受水患,就在阿什哈达山顶建起了一座龙王庙,以保证造船运输的顺利。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正月,刘清为纪念造船,在江畔的山崖上刻石题名,这就是第一块摩崖石刻,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留下了一条珍贵的线索。石刻文字共三行,全文为:甲辰丁卯癸丑,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次辛丑,正月吉□□。
内官亦失哈乘用船厂制造的大船,满载着明廷的粮谷和赏赐物品,沿松花江顺流而下,直抵奴儿干地区。在大规模的船队出发后,刘清也完成了第一次造船使命,返回辽东。
但亦失哈一次一次地巡视奴儿干,对船只的需求逐渐加大。刘清第二次来到吉林船厂,是洪熙元年(1425年),亦失哈又率官军1500人远赴奴儿干,他们所乘的船只,还是来自刘清率领的造船队伍。这次刘清领兵造船时间不长,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后,宣宗朱瞻基即位,刘清奉诏结束造船,由吉林船厂返回辽东。
宣德初年,蒙古贵族的骑兵(当时被称为“靴寇”)出没无常,扰乱东北边境,甚至直扑到辽阳城下。刘清受命率兵追剿,打了几个漂亮仗,明朝政府特意奖赏了他和他所率的官兵们。
刘清第三次来到吉林船厂,是在宣德七年(1432年)。整个宣德年间,朝廷都十分重视对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经营。宣德元年,明朝政府派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刘清的部下、辽东都司定辽右卫都指挥佥事崔源也随同巡视。第二年二月,朝廷赏赐往返于奴儿干的官军,刘清以辽东都司都指挥使的身份替政府颁发赐品。宣德三年正月,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伶答刺哈奉命前往奴儿干赴任。宣德四年,亦失哈等官员再次往返奴儿干。宣德五年,亦失哈带去宣德皇帝的敕谕。宣德七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巡视奴儿干,新任都指挥使康福同时赴任。钦差大臣和都司官员的频繁往返以及两年一次的官兵大规模轮换,没有刘清率兵造船来支援,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块摩崖石刻也是刘清的纪功碑,是刘清第三次造船时所刻,共七行字,全文为:钦委造船总兵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当时,永乐十八年在松花江北岸阿什哈达山头上所建的龙王庙已破毁,刘清重返故地后派官兵重建,并重塑了龙王神像。他带领官兵、工匠风餐露宿,昼夜赶工,赶造出50只巨船。两千官兵乘船直下松花江的场景,再次展示了明王朝的威武之师,宣扬了朝廷对东北辽阔土地的有效管辖。
刘清先后三次领兵在吉林造船,为明朝政府经营奴尔干地区创造了条件,对有明一代东北边疆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造船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加强了明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统治,维护了明王朝的统一。其次,汉族官兵来到吉林,促进和加速了东北民族的融合。第三,促进了东北造船业的发展。明朝造船业的规模与技术居于当时世界前列,刘清把内地的造船技术带到东北,并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三次造船结束后,刘清的身影并未消失在松花江上。三年后,他又奉命押运船料、粮米去奴儿干都司。但走到黑龙江下游,货物被野人女真部落抢劫。朝廷本打算治他死罪,但念其多年功劳,撤销了他辽东都指挥使职务,发配至甘肃。
刘清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征南戍北,辛苦终生。《明实录》中评价他说:“清慷慨有才略,驭军严整,处己俭约,然与人寡合,累经挫恤,跲而复起,劲直濒老不衰云。”与众多圆滑的官员相比,刘清是有独特性格的,在屡遭谪贬的官员中,他获得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至今在吉林市的江城广场上,还矗立着一个摇橹人的雕塑,那是吉林船厂的象征和吉林人激流勇进精神的浓缩。而刘清,是当之无愧的吉林第一代摇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