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春地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名人故事
“全国第一模”李黄玺
李黄玺是一汽第一代创业者的后代,十年动乱使他初中没有念完就上山下乡。后来抽调到油田当过修理工,当他调回一汽时已30岁。在铸造维修岗位上,看到造型线上砂箱滚动,都是用程序控制器控制的,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谈修理了,他面对造型线发呆了。他深感自己要当个合格的维修工,就必须掌握这些先进设备,于是他在实践中勤学苦练,并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从电工班到钳工班,从初级班到高级班。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了系统的文化知识,甚至用八年时间读完了职工大学全部课程。
1989年,他调入新建的第二铸造厂,做造型车间电钳一体维修工人。这里有丹麦制造的造型线、德国的机械手、西班牙的制芯机、美国的砂芯处理系统和日本的冲天炉控制系统,这些设备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面对这些先进的造型线和设备,他知道要想维修好这些设备,必须首先学好计算机。于是他用妻子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700元钱,买了一台中学生学习机。把它与14寸的电视机及盒式单放机联结起来,又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建成了一套专门用于维修设备的简便实用的维修系统。他运用这套系统,学习造型线的控制原理,找出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位就,解决了不少生产中的难题。
由于引进设备的图纸都是外文的,李黄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下狠功夫学习外语。他还把几十万字的外文资料带回家,靠坚强的意志,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硬是把资料翻译出来,为掌握这些先进设备创造了条件。
1997年春,引进的一号线生产的铸件,因砂眼产生大量废品,国外厂家的专家提出5种改进方案都失败了。这时,李黄玺说出了自己的构想:只要装一组自动吹砂系统,就可以将砂眼造成的废品降下来。由于这种做法在国外尚无先例,外国专家不想参与。李黄玺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和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吃住在厂里,苦干了一个月,革新一举成功,废品率一下子就降了下来,达到正常生产水平。消息传到国外那家公司的总部,专家们非常震惊,于是他们将设备的全部资料寄给李黄玺,表达了对中国一名普通工人由衷的敬佩。进口的3号线投产后,一到夏天,每工作两小时主机就要自动关闭,休息两小时,一天只能干半天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黄玺在40度高温的造型线旁,一步也不离开地观察、琢磨,终于找到了控制油温的方法,开发出一套新的控制系统,保证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几年来,经过李黄玺改进的生产技术达60多项,为企业创经济效益几千万元。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充满自豪地说:“李黄玺式的新时代工人将为一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