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春地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名人故事

勇于开拓的王少林

一汽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战斗历程。5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汽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汽车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忘我劳动,奋勇开拓,无私地分先了自己的心血智慧、青春年华乃至生命。在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赞颂的同志中,为一汽的工厂发展、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作出重要贡献的副厂长王少林同志,是永远不会被人们忘怀的。

早在1938年,王少林同志还是一个15岁的少年时,就投身革命。他从儿童团、孩子剧团、学联、青联,一步步成长起来。23岁担任山东省龙口市市长。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青岛市委副书记及中央团校宣传部部长、团中央宣传部宣传科长等职。1953年初,团中央决定输送一批干部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王少林同志积极争取被批准后,便告别安定舒适的首都北京,来到还是一片荒芜的一汽工地上。来厂初期,担任技术检查处处长。1958年,他以敢想敢干的精神,与技术人员、老工人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制造出我国第一台“东风”小轿车。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改进,开始了红旗高级轿车的试制和生产。他于1959年被提升为副厂长,专管生产,直至十年动乱中迫害致死。

王少林同志来汽车厂时不满30岁,对汽车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他在不长的时间里,刻苦钻研技术,锐意进取,很快就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人们称他是由党自己培养成长起来的汽车专家。他担负技术检查处处长的工作,需要掌握全面、精深的汽车技术知识,才能够不漏掉各类部件、各种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除了依靠处里的技术人员外,他自己也毫不放松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一入厂就参加了厂办夜大的学习,入厂第二年,被调到俄语班专攻俄语,为去苏联实习做准备。在短短的8个月的学习中,他很快掌握了俄语的语法和运用,在苏联一年的实习期,他基本上能做到不用翻译,直接与苏联专家和工人对话,从而更准确更全面更快速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在学习中,他从不放过任何细节,学到的知识都比较扎实。

1956年在他从苏联学习回国之后,苏联又派专家前来协助工作。他在工作中与苏联专家合作得十分融洽,担负的技术检查工作很快就有了新的进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1959年他和李中康同志同去苏联、捷克考察轿车生产。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带翻译,全凭自己去打开局面。在苏联,他用自己过去学到的俄语,能运用自如地和苏联专家们进行对话交流。但到捷克,由于语言不通,在没有向导和翻译的情况下,连下了火车问路去大使馆都成了问题。王少林同志毫不畏缩,他乐观地对李中康说:“不用着急,总会有办法。”于是,他们在莫斯科书店里买了几本捷克语小册子,学了几句问路的捷克语,便出发了。这几句捷克语终于被用上了,他们顺利地找到了我国驻捷克大使馆。当时使馆也派不出捷语翻译,捷方只派了一名会俄语的捷克人协助工作。但这位捷克翻译又不懂专业,连翻译俄语专业都有困难。在考察中只能半听半猜,再加上打手势去理解,晚上便像小学生一样仔细地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追忆作笔记,他一面记一面和李中康同志商量回厂后如何落实等问题,那些日子天天工作到深夜。

为了更好地掌握汽车性能,他考察回国之后,便决意学开汽车,学开的是解放牌大卡车,卡车是在汽车中最难开最吃力的一种。每个星期天,他一学就是一个上午,风雪无阻,酷暑不顾,孜孜不倦。教他开车的司机同志都为这种精神所感动,连休息日也细心进行指导。不久,他就成了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获得了汽车驾驶执照。

王少林同志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更突出地表现在他领导“东风”、“红旗”轿车的试制和生产上。当时,一汽才兴建五年,解放牌正式投入生产也还不满一年,有能力生产小轿车吗?有的同志有畏难情绪。但是王少林同志把目光放在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上,不畏困难,积极参加领导开创了我国的轿车生产。

在轿车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层出不穷。王少林同志尽力调动技术人员、老工人的智慧和才能,遇到问题便和他们共同研究,设法解决。当意见发生分歧时,他总是依据科学,用民主讨论的方式把矛盾引向统一,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比如有一次深夜,负责车身设计和检查的同志在工艺尺寸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相持不下之时,王少林同志正好来到现场。虽然由于日夜奋战,他眼里已布满血丝,但却精神饱满,毫无倦意。当他得知争执的原因所在,便心平气和地说:“别着急,你们一个个讲,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了,我什么时候再离开。”他仔细听了双方的意见,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一直到统一了认识,双方满意他才离去,而此时已经天将黎明。

轿车的试制正值“大跃进”年代,很容易为抢时间粗制滥造,忽视质量。但王少林同志一向尊重科学,在质量问题上一丝不苟,既要保证速度,也绝不放过对质量的要求,使试制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有一次在设计轿车下控制臂球头瓦时,由于没有破坏样车,只是从油嘴向里观察,误把塑料看成氢化钢碗,因此试验中总出现磨坏的现象,王少林同志和大家反复研究后,又让另一个同志再看样车,虽看出像塑料,又不能肯定。为了真正弄清这个问题,王少林同志又派人到汽车研究所去查资料,向老工程技术人员求教,直到把情况弄得一清二楚,才更改了设计,彻底解决了问题。

为了及时掌握试制中随时出现的质量问题,他把技术过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工程师魏广亭调到自己身边,要他天天下去了解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汇报,以便于随时解决。对于涉及质量的关键问题,如液压挺杆、高压油泵等,他都亲自参加研究讨论,解决之后亲自进行检查。每解决一个质量问题,他都要求写出技术总结报告。当年他所领导解决的许多质量问题,今天看来仍然是可靠的。

红旗轿车的试制成功,受到各界的重视和赞扬,但王少林同志头脑冷静,他深知由于是初次试制,从无到有,技术水平又受到一定限制,产品必然存在着各种缺点和问题。他在赞扬声中又深入下去,以不断发展、不断进取的精神进一步研究红旗轿车的改进工作。由于他从不保守,从不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各方有利的建议,才使他在工作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出现新的成绩。轿车在试制阶段,是分散生产,即每个分厂都有轿车生产的一块阵地。但当试制阶段过去,正常的生产秩序恢复之后,这种状况便使轿车生产和解放牌生产发生了矛盾,而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又影响到对轿车生产的统一管理。为此,具体负责轿车生产的范恒光同志曾建议把轿车生产封闭,集中力量,统一领导。王少林同志开始对这个建议并不以为然,但听了范恒光同志详细说明,认为确有道理之后,他立即兴致勃勃和范恒光坐在厂中央大道的马路旁认真研究起来,并很快把这个建议提交厂党委讨论,仅三天的时间,厂党委便正式批准了这个方案。

王少林同志精力旺盛,工作起来不顾疲倦。再试制红旗轿车期间,他经常彻夜守在厂里,深夜时常常深入现场,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他经常两眼熬出血丝,有时端着饭碗就睡着了。但是只要工作起来,他又是精力旺盛,两眼炯炯有神了。不管多么累,多么苦。却从来听不到他叫一声苦,喊一声累。他在工作十分紧张疲劳的时候,仍一再叮嘱具体负责专项任务的同志:“不要管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需找我办的,就随时来找我。”而每次找到他,他都立即去办,从不推托,从不拖延时间。

轿车试制出来之后,他亲自和技术人员一起试车,并经常试车到深夜,但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便又爬起来去试车了。在试车中他注意找问题,边找边和技术人员研究解决。有一次试车已到半夜,他发现离合器软管爆裂的太多,便立刻派人找来附件厂厂长,要求他给每台车都配一套钢管子,待一切都落实之后,他才罢休。

王少林同志十分平易近人。宽以待人,善于团结是他一贯的作风。他常常帮助因出公差的同志解决家中的各类问题,如看病、住院问题等。他广泛团结知识分子,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和他们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从他这里得到诚挚的关心和党的温暖,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他具有多年做群众工作的基础,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许多老工人从不把他视为领导敬而远之,而把他当成老朋友在一起说笑,甚至伸手从他口袋里找好烟抽,一盒烟常被一抢而光。他还亲自帮助一些年龄较大的青年物色和介绍对象,还为一些两地生活的同志解决分居的困难。

他的生活很简朴,很少注意和计较吃穿,出差不讲排场。在他第二次出国去苏联、捷克时,本是可以用工费重做新衣服的,但他还是穿了第一次出国时的旧衣服。他们的出国费用是可以实报实销的,但他在国外期间十分节约开支,从不乱花分文,也不算计从国外带点什么东西回来,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春天,他常带着自己的小孩到野外去挖小根蒜和芥菜,回来和孩子们同吃,并说在战争年代就是常常吃野菜度过的,让孩子们懂得革命的艰苦。

现在,王少林同志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厂里的技术人员、老工人、广大群众深切地怀念着他,人们怀念他的乐观、自信、奋进的精神;怀念他孜孜不倦的追求;怀念他渊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怀念他不畏艰险,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怀念他关心群众,宽以待人,善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采纳一切有利于工作的建议的民主作风。王少林同志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魄力,有远见卓识的真正的开拓者。他为我国的汽车工业,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并将鼓舞我们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