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松原地区-扶余县烈士陵园-基地简介
扶余县烈士陵园简介
一、陵园基本情况
扶余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88年,1995年恢复县制以后,由于三岔河镇变成了县城,陵园处在人群密集区,面积小,设施简陋,修缮不便,因而县委、县政府决定迁址,并扩大规模,提高建设标准。2003年,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新陵园。现在,新陵园距县委、县政府北1公里处,城区北环路内,占地40000平方米。园内建立了革命纪念碑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一座,梁士英烈士全身铜像一座,建立了有146位革命烈士墓群一处,梁士英烈士展馆一处,目前展馆收藏陈列历史资料和图片近200幅,烈士遗物60余件。从开放至今,已接待参观者10多万人次。并建立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植物园和荷花池,修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娱乐休闲广场,并且铺设了彩砖,整个陵园进行了绿化,共植各类树木2000棵,花卉8万株,草坪25000平方米,建铁围墙150延长米,整个工程投资近420万元。烈士陵园的落成,进一步宣传弘扬了梁士英烈士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事迹,为扶余人民在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纪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7月,扶余县烈士陵园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粱士英成长战斗经历介绍
1922年11月,梁士英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新城局乡梁家窝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4年以后,他断断续续读了3年书,干过吹鼓手、卖过零工。父亲病故、妻子去世后,他扛活当长工,饱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1945年冬,梁士英同志光荣入伍,开始了自己人生道路上崭新的生活。1946年冬,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9月,党中央和毛主席亲自部署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梁士英所在部队二纵五师十五团三营,奉命南下北宁线,向辽西进军,参加辽沈战役锦州决战。10月9日,拉开了对东北国民党军队通向关内的咽喉要地锦州发起总攻的序幕。这时,梁士英被调到八连二排五班当战斗组长。八连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连队,在这次总攻中,担任突破锦州的尖刀任务。
1948年10月14日11时,锦州战役总攻开始了!在连续几十次排炮的轰击下,锦州城垣的西北角被炸开了一个个缺口。尖刀八连的勇士们,在大炮和坦克的火力掩护下,实施了连续爆破,扫清了敌人外围的铁丝网、梅花桩、地雷网等障碍,打开了冲锋道路,迅速摧毁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冲进了城垣的突破口。梁士英是首先登城的一个,他一人用十几颗手榴弹击退了敌人一个连以上兵力的猛烈反击。
敌人的第二道工事是利用铁道突出地面的路基修筑的,正当尖刀连冲到路基下,准备向城内纵深挺进时,被路基附近的一座大碉堡的强大火力网封锁住前进的道路。地堡内敌人的机枪喷着火舌,疯狂地扫射着,整个部队被压得动弹不得,连担任右侧突破任务的尖刀三连也被阻止在路基底下。 组织了几次爆破,都失败了。梁士英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得到批示后,梁士英迅速脱下棉衣,把袖口朝上挽了挽,掖上两颗手榴弹,提起爆破筒,飞身向碉堡冲去。他利用左侧一个小土坎的有利地形,在机抢的掩护下,迅速地接近了碉堡。他那敏捷的一滚一跳,一伏一跃,紧紧地扣住了战友们的心弦。他艰难地在弹雨中前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火力网,迅速地把两颗手榴弹同时投向碉堡,借用爆炸的浓烟,飞身跃到碉堡前,敏捷地揭开爆破筒的底端,侧着身子,用他那双有力的巨手,猛地将爆破筒塞进了吐着火舌的枪眼。可是正当梁士英转身撤离时,顽固的敌人把冒着白烟的爆破筒扔了出来,在地上吱吱地响着,眼看就要爆炸。
敌堡仍在吐着火舌,情况已是十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梁士英毫不犹豫,猛地扑了上去,抓起爆破筒,又迅速地投入了敌人的碉堡,并用双手死死地顶住,只见梁士英左腿弯曲着抵住碉堡,右腿支撑着向前倾斜的身子,像一尊钢浇铁铸的巨人,一动不动地屹立在那里。望着这英勇无畏、气贯长虹的高大形象,战友们愣住了,猛然间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碉堡被炸飞了,我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打通了,英雄的身影也随着迸裂的土石融进了蔚蓝的天空。年仅26岁的梁士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锦州战役结束后,二纵五师党委给梁士英烈士追记三等功,并授予了辽沈战役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东北日报》刊登了“攻占锦州战斗中梁士英舍身炸碉堡、扫清部队前进障碍”的报道,向全国人民宣传了梁士英烈士的英勇事迹。
1948年11月,梁士英同志的家乡,扶余县三岔河区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把东南街命名为士英街,联合五队命名为“士英队”。
1995年,由原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片名,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松原市委、市政府,扶余区委、区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81043部队,“八一”电影制片厂电视部联合摄制了电视剧《梁士英》。梁士英是和董存瑞齐名的战斗英雄,在吉林省革命博物馆中;在哈尔滨市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在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都记载和展示着梁士英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