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边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名人故事
童长荣(1907—1934)
中国共产党早期一名优秀党员、年轻的革命活动家,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先行者,东满抗日斗争初期领导人。童长荣,字灿华,又名张长荣,1907年11月生于安徽省湖东县一个贫苦店员家里。1913年先后入私塾和小学读书。1921年考取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自此接触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当地学生运动的领导者。1923年10月被反动军阀通缉,出走上海。1925年夏,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预科第一高等学校,继续参加声援国内的革命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员,1926年担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的宣传委员。1928年,在东京领导留日学生和华侨,开展反日斗争,被日本当局逮捕入狱,同年秋获释回国。1928年秋,他回到上海组织“反帝大同盟”,后担任上海沪东区委书记,并与夏衍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笔为武器同反动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0年3月调任河南省委书记。1931年春任大连市委书记。
1931年11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童长荣奉命来到东北,担任东满特委书记。他到任后,克服重重困难,领导东满党团和各族人民群众开展了不屈不挠的反日斗争。1931年12月,童长荣在延吉县瓮声砬子(现安图县明月镇)组织各县党团积极分子召开了著名的瓮声砬子会议,研究和制定了东满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明确提出了加强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创建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决议。同时,一批群众自卫武装形成,成为党建立抗日武装的基础力量。1932年春,他带领东满特委成员,发动群众,开展“春荒斗争”。同年夏秋,东满汪清、和龙、延吉和珲春四县先后创建了共有36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同日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同年冬,在童长荣领导下,东满四县的山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总人口有两万多人。在抗日游击根据地内,组织反日会、反帝同盟、农民协会、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团体,成立区、村苏维埃政府。为指导各县抗日斗争,他领导创办《斗争》、《两条战线》、《战斗日报》、《反日报》和《少年先锋》等多种报刊。针对东满党内出现的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他多次撰写文章,发表在东满机关刊物《两条战线》上,对党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组织也得到迅猛发展,到1933年3月,东满地区党员已达到1200多人,其人数占当时东北党员的一半,成为一支领导东满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东满四县抗日游击队也不断壮大,队伍已经增到900多人,并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使其成为直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保卫根据地有利保证。东满抗日热情的高涨使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恨之入骨,他们集结大量兵力对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为保存有生力量,1932年11月,童长荣带领特委机关由延吉转移到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马村,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从此,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马村成了东满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1933年春,为了传达贯彻中央指示,他在小汪清马村召开会议,突然被日军“讨伐队”包围,。他迅即帅部队转移,臂部中弹负伤。他坚决不肯回密营休养治疗,以致病情不断恶化,但仍坚持指挥战斗。同年夏天,他带病率部抵达汪清县草帽顶子附近的托盘沟,突然遭到敌人袭击,他率众突围时再次负伤。
1934年3月21日,童长荣率部转移到十里坪的庙沟大北沟,被延吉“武装自卫团”包围。他在组织突围的战斗腹部中弹负伤。跟着他的中共汪清县委妇女部部长崔今淑扶着他向别处转移,终因流血过多,以身殉职,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