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地区-魏拯民烈士纪念馆-名人故事
魏拯民:一生只为拯救人民
魏拯民是抗战时期中共南满第一任省委书记,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曾任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治委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等职务。是中共中央最早选派到东北组织抗战工作的领导者之一。从1932年4月奔赴东北,到1941年3月病逝,长达9年的时间,一直战斗在长白山麓。经历了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发展历程。他率领抗联将士,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谱写了一曲曲高昂激越、感天动地的撼人悲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抗日民族英雄。
魏拯民,1909年2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一户农民家庭,原名关有维,字伯张,魏拯民、魏民生、魏明胜、魏锄耕、李新良、张达、冯康等都是他做地下工作和在抗战时期用过的化名。
魏拯民家境贫寒,但父母还是倾尽全力供他读书。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1935年改名为山西省立太原中学,1953年改名为太原五中至今)。在那里,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傅懋恭(彭真)等同志,在他的引导下,投身了救国救民的社会革命。
在校期间,魏拯民带领同学积极参加反对军阀混战、反对阎锡山增收房税的学生运动,协助党组织编抄、印刷宣传材料,很快地成长起来。1927年1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1927年5月,魏拯民回到家乡屯留县城,把关帝庙作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他组织农民协会,创办中共屯留临时支部党刊《锄耕》,唤醒民众,团结一致进行反对封建恶霸的斗争。
1930年11月,魏拯民来到国民党第十三路军河南安阳军事干部学校,他在刻苦学习军事本领的同时秘密组织“读书小组”,宣传革命真理。
“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派魏拯民等9名同志到东北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来东北前同战友话别时曾这样说:“我虽没有见过长白山,没到过松花江,可我一闭上眼睛,就象看到那里到处是烟火,到处是血迹,我立刻想到那里去,拿起武器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魏拯民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这一诺言。
到东北后,魏拯民被派到中共哈尔滨市委任组织部长。1933年10月,中共哈尔滨市委撤销,魏拯民被调到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任书记。1934年4月,满洲省委决定两区委合并成立市委,魏拯民又调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
这时,日本特务机关收买少数朝鲜族叛徒成立了奸细组织叫“民生团”,东满地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民生团斗争”,在抗日队伍中的许多朝鲜族革命者受到了牵连,魏拯民去深入调查,及时果断地制止了扩大化倾向,保护了大批的朝鲜族共产党员、干部和朝鲜革命者。
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成立,魏拯民任政委,他发表了《告各反日部队书》,号召一切反日部队、反日团体组成抗日联合指挥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魏拯民的艰苦工作,争取伪军哗变有8起之多,东满斗争形势呈现了令人鼓舞的局面。
1935年5月末,魏拯民奉上级指示,作为东北抗联唯一的党代表赴莫斯科参加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将自己起草的6万余字的《冯康报告》交给了组织,认真详细地向中共代表团汇报了东满的建设和斗争形势。
1936年 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二军决定向南、北扩大游击区,和一军、五军取得联系。6月下旬,魏拯民率部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敌人封锁阻击,终于在金川县河里惠家沟与杨靖宇率领的队伍会师。7月初,主持召开著名的“河里会议”, 会议决定将一军、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将东满、南满党的组织合并为东南满(亦称南满)省委,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省委书记。两军合编后,总人数达到6000多人,活动在长白山麓,声威大震,使东南满地区的抗日游击工作得到空前发展。
1936年11月,在粉碎敌人冬季大讨伐战斗中,二军军长王德泰壮烈牺牲,领导指挥二军的重担完全落在了魏拯民的肩上。在这个困难时期,魏拯民率队征战于东南满各县,出没在长白林海,攻据点,打伏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38年5月11日,魏拯民和杨靖宇在五道沟主持召开了老岭会议,总结两年来反“讨伐”的经验教训,决定今后的斗争任务,正式补选魏拯民兼任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提出了“在坚持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中,保存实力,巩固斗争地位,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斗争方针。
老岭会议后,魏拯民组织抗联战士在五道沟、东岔密营学习、整训,战斗力大大增强,并相继打了几个漂亮仗。家什房子伏击战全歼“满洲剿匪之花”、 “夜袭阳岔工区战”拔掉日伪据点,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和粮食、衣物,解放劳工700多人,破毁铁路工程和大量器材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魏拯民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由于斗争形势发生变化,抗联主力部队撤离老岭山区,向东北部森林地带实行战略性转移。
艰苦的环境,频繁的战斗,魏拯民患有严重的胃病、心脏病。1939年秋后,由于敌人的封锁围困,抗联部队不但缺医少药,饮食也极端困难,常以野菜、树皮、草根等充饥。魏拯民仍乐观地对大家说:“病怕什么,不怕肉体病,就怕思想有病。”他常常忍着病痛夜以继日地起草文件、向党中央写工作汇报。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司令壮烈牺牲。魏拯民怀着满腔悲愤,擦干了眼泪,带病出征。3月中旬,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召开了东南满省委和一路军高干会议。会议决定,抗联一路军各部要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出奇制胜,继续在长白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决定抽调部分军队干部转到地方去加强地方工作。同时还决定由魏拯民继续担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并接替杨靖宇统帅第一路军。
1940年秋末,魏拯民的病情愈加严重,经常昏迷,已不能带队出征,只得到桦甸县夹皮沟东部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中休养。
1941年3月8日下午4时,魏拯民从昏迷中醒来,望着射进密营的一缕阳光,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艰难地把一包文件交给了守在身边的同志,吃力地嘱咐说:“千万把这包文件转交给党中央!”之后,又勉励战士们说:“你们都很年轻,革命就靠你们哪……不要难过,革命是艰苦的,要打倒敌人,就要流血牺牲。可是,我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的革命红旗,会插遍全中国!”说完就闭上了眼睛。魏拯民为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32岁的宝贵生命。
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把魏拯民的遗体用圆木柩了起来,埋葬密营前。可是,由于叛徒的出卖,惨无人道的日军来到密营地,扒出烈士的遗体,割下了烈士的头颅,送到伪吉林省讨伐司令部请功。随后,日军又多次上山,烧掉密营,焚烧了烈士的遗体。后来,战友和老乡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将魏拯民残留的遗骨埋在了密营旁的一棵松树下。
魏拯民虽然牺牲了,但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先烈。为了找到烈士的遗骨,党和政府多次派人到牡丹岭深山密林去踏勘调查,终于在1961年10月23日找到了他牺牲的地方,并在原地重新安葬,竖立了墓碑。
1985年5月,中共吉林省委副秘书长江涛等领导同志前去拜谒烈士墓。在魏拯民烈士墓地,他捡起一片桦树皮,即兴手书七绝三首,其中一首诗曰:“牡丹岭上吊英魂,抗日杀敌不顾身,青山有幸埋忠骨,万古流芳魏拯民。”
2000年9月,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魏拯民烈士的遗骨从其牺牲地迁到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并举行了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烈士英灵得到了安息。
英灵已去,丰碑永存!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一座魏拯民烈士铜质塑像矗立在中间,供后人永久地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