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边地区-延边历史博物馆-名人故事

   郑律成(1914-1976)

原名郑富恩,后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1914年,他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市一个革命家庭。1933年,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进入南京“朝鲜革命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后参加“朝鲜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从事抗日活动。

1937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和1939年间,郑律成在延安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对革命的一片赤诚,感受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庄严和崇高。对党和八路军的无比热爱,对延安的由衷的赞颂,使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高潮时期。“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等等,一首又一首激昂澎湃的乐曲从他笔底下迸发出来,在古老的延安城里回荡。其中,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自1939年问世以后很快广泛流传于八路军各部队和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在华北地区传唱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2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这首军歌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后的30多年间,这首历经战火洗礼的军歌的歌名几经变换,最后于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2年春,郑律成与丁雪松结婚。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抗战胜利后,郑律成与夫人丁雪松奉命将随朝鲜义勇军部分领导一起回到朝鲜。

回到朝鲜后,郑律成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员会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全力以赴地投入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筹建工作。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为朝鲜军民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大合唱“图们江”、“东海渔夫”等十余部作品。由于郑律成出色的工作,1948年荣获朝鲜“共和国模范劳动者”称号。中国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唐诃曾评价道:“两个国家的两首军队进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1949年10月6日,中国和朝鲜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0日,郑律成从朝鲜回到北京后,加入中国国籍,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1950年1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的成员,郑律成和欧阳山尊合作谱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1956年,郑律成调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室。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1976年12月7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郑律成突发脑溢血在北京逝世。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作曲家郑律成”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