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地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名人故事
“争气弯头”的创造者李国才
1963年1月,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化肥厂通往电石厂的氮气管线冻结了。氮气,是化工生产的血脉。没有了氮气,化工区的许多车间就要被迫停产。在这紧要关头,公司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对氮气管线进行点火烘烤。一天一夜过去了,管线还没有通开。李国才抬头看见电石厂的大烟囱不昌烟了,心里火辣辣的难受。他回到家里瞅着媳妇烧火炕,琢磨出了烤化管线的门道来。他动手制造一台火焰喷热器,通过鼓风机,把热量直接吹到氮气管线里,很快就化开了,使化工区生产恢复了正常,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李国才受到公司党委的表彰。
六十年代初,吉化电石厂从国外引进一套塑料增塑剂的专利设备,因缺少一种定型弯头,在紧张的安装阶段卡了壳。要想生产定型弯头来,就必须先制造出油压机。李国才率领加工班,根据万吨水压机的原理,自力更生造出了一台600个压力的二千吨油压机。外国专家听说了,不由得赞不绝口。油压机压制出了安装急需的定型弯头,不仅解决了生产急需,也为中国工人阶级争了气,人们高兴地称之为“争气弯头”。
李国才这个捡过煤核儿,挨过日本鬼子嘴巴的管工班长,成了吉林化工区赫赫有名的“革新迷”。
他看到化肥厂耐酸塔施工中,瓷砖切割有困难,用刨锺刨,十块保不住一块,很心疼,就回去琢磨开了。最后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研制一台物美价廉的瓷砖切割机。这样的设备如果从外国购进,一台需要1.7万元,而他才花了3元7角钱!提高工效10倍多。在长春参加技术革新表演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
七十年代,为加快“四化”建设步伐,国家以巨额外汇,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化工装置。上海金山化工厂就是其中一项。施工中需要18000个不锈钢弯头,一时难以解决,厂里前来找李国才求援。李国才一口答应下来,保质保量地完成制造任务,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1970年辽河油田发现稠油资源,重油的储量达8943.7万吨。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开采困难。当时石化部部长康世恩找到李国才,要他搞一套150个压力以上的热采锅炉。李国才深入油田现场进行调研,自行设计并亲自进行高压直流式热采锅炉的制造工作,并用于生产。
经过多年来对6口井的试验,热采锅炉获得极大的成功,使该油田生产原油的日产量提高了7倍多,创造了上亿元的财富。
1976年,上海吴泾化工厂建设一座大型化肥生产装置,需要大口径合金钢弯头。当时美国采用真空冶炼技术制作。于是该厂投资24万请各方专家冶炼,结果技术不过关不能使用。这时,李国才刚刚走向化工部的领导岗位,主动承担了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尖端项目。1978年,该项成果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多年来,他先后成功地实现百余项重要的技术革新,取得10项重大科技成果,并有两项获得全国科技大会的奖励。这些年来,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着,不断地做出新的成绩。
1989年6月,石油工业部授予“吉化直流式锅炉在高升油田热采工艺试验阶段中的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李国才技术进步三等奖。同年10月李国才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再一次登上了天安门的观礼台。
( 王晓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