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地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名人故事

创造“背山”精神的“铁人”王芝牛

  在我们吉化辉煌的历史丰碑上,永远镌刻着一位为了振兴祖国化肥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背山”精神的人的名字,他就是我国第一代化肥工业的“铁人”式人物,原化肥厂党委副书记、代理厂长兼总工程师王芝牛。

  王芝牛1923年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南口疃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来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大连,在一家铁工厂做苦工,后又进了大连化工厂的前身--伪满化工厂。

  1949年,王芝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初,王芝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苏联为期一年的学习后回国。这时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在加紧医治战争创伤,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吉林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化工基地。

  他没有来得及与亲人团聚,便带着党组织的寄托,带着对未来事业的勃勃热心,登上了东进的列车,来到了北国江城——吉林市,投入到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吉林肥料厂的建设中。

  王芝牛担任厂长主持工作后,科学管理,艰苦创业,带领全厂职工保证了一、二期扩建工程胜利完工,主要设备压缩机增加两倍,合成塔增加一倍,使合成氨和甲醇质量增长五倍。

  1963年,水洗塔突然爆炸,他顶着浓烟烈火爬上水洗塔,切断了火源。同年的一个夏夜,地势低洼的水汽车间348泵站面临着即将被暴雨侵袭的威胁。为了尽快排除难情,他在来不及找锹的情况下,用双手扒开了两条20多米长的排水沟。王芝牛从不“另眼看待”自己。在食堂打饭,和职工一样排队;外出开会办事,从不坐软席;在困难时期,他把全家仅有的七斤粮票,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工人。

  1965年12月25日,王芝牛从北京背回了1966年年产合成氨30万吨的“大山”。在回吉林之前,他坚定地向化工部领导表示:“毛主席号召我们学大庆,就是要革命加拚命。我们厂背30万吨大山有困难,可是不背这座大山,国家就更困难。咱这么大个厂,能让国家作难吗?不能!就是头拱地也要背起来!”

  在全厂职工动员大会上,他坚定地说:“咱夺30万,一不靠投资,二不靠基建,要靠挖潜、改造、提高单机能力,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庆之路。”

  拿下30万吨合成氨,关键是要达到日产千吨氨。王芝牛和同志们一起,先抓“龙头”一造气,又抓“心脏”压缩机,合成不放手,硝铵不放过,爬梯钻塔,上楼下沟……为了拿下30万,他那颗心脏啊,在超负荷跳动!

  正当王芝牛带领全厂职工为夺取30万吨合成氨奋力拚搏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政治大风暴迅速波及到化肥厂,给夺取30万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但是,却没有冲跨王芝牛拿下30万的决心。他代表厂党委,向全厂职工发出号召:“我们要下定决心,下死决心,千吨上不去,死不瞑目!”

  王芝牛开始拚命了,他就像一名马拉松运动员向着终点做最后的冲刺!

  1966年11月3日凌晨,调度室值班长向他报告说:“高压系统高压量少一点。”王芝牛果断地说:“问题在压缩,我要去看看。”他匆忙拿起一个防毒面具奔向生产不稳的压缩车间。值班长关切地说:“厂长,我跟你去吧。”“不,你这里的岗位比我重要。”说完,他就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他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目标,牺牲在生产岗位上,年仅四十三岁。

  就在王芝牛厂长殉职后的第三天,日产千吨氨的大关终于被攻破。1966年年产合成氨30万吨,提前七天完成了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

  ( 姚子斌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