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化地区-集安县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信息发布

吉林集安边防检查站:鸭绿江畔铸忠诚

 

人民网通化4月10日电 巍巍五女峰,蜿蜒鸭绿江,高句丽绚烂多姿的古代文明与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新成就造就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地——集安。这座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的城市是祖国的国防前哨阵地,是东北大门的主要对外窗口之一,城市繁荣,风景宜人。在这里,有一个忠诚奉献锐意进取的坚强集体,64年来,它秉承着铮铮信念,坚守着忠诚誓言,捍卫着国门尊严,它沸腾着满腔热血,维护着口岸安全,它就是吉林公安边防总队集安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以守护中朝国境铁路大桥安全为己任,经受住了生与死、苦与乐的严峻考验。监护中队作为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基层建设先进典型,自1998年起15年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8次被部局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6次被部局、总队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5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多年被通化市委、市政府评为“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吉林团省委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成为吉林省现役部队共青团组织的优秀代表。

“我骄傲,我是光荣的守桥兵”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军事警戒区,在我左手边的这座铁路大桥就是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从1939年工程竣工到1945年日本投降铁路停运,中国大量的煤炭、木材、钢铁等资源被日军掠走。”中队长史伟民详细地为每一名游客讲解这座因抗美援朝战争而名震世界的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队每年都要迎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游览,为了追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史伟民每次讲解都格外用心,因为那份历史属于光荣的守桥兵们,那份精神传承于中队的每名官兵,他们从心底呐喊出“我骄傲,我是光荣的守桥兵”。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集安口岸遂成为抗美援朝运输人员、物资最繁忙的口岸之一,自1950年10月起承担志愿军及其作战物资的运输任务以后,夜昼最高开行列车五十余列次,先后有约42万志愿军从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入朝作战。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美国飞机不断轰炸我国边境,企图切断我军事运输线,国内的残余反动势力借美帝侵略战争之机破坏捣乱活动猖獗,他们割断通讯线路和电话线,夜间给敌机指示轰炸目标。面对这种局面,集安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的官兵们冒着美国飞机轰炸、扫射的硝烟烽火进行工作,残酷无情的战争迫使渡口迁移7次之多。英雄的指战员们不畏轰炸扫射,不怕艰难困苦,每天背着背兜执行任务,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协助高射炮部队寻找船夫,并组织群众将炮弹装船运过鸭绿江交给驻满浦的志愿军高射炮部队。他们既要保护支前军用物资畅通无阻,又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对外方针政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忠诚的履行口岸卫士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桥头是我家,我爱我的家”

“90年以前,中队周围到处是石头、杂草,土壤贫瘠,沙化严重,是被老百姓认为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的荒地。可我们偏不信邪,就是要把荒地变耕田,一伙人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清除半米多厚的沙砾、石块,垦荒造田,改良土壤,经过几届官兵的辛勤耕耘,终于在一个杂草丛生、沙砾遍地的荒地上开垦出了耕地菜地。”退休老干部再次回到中队,看到如今新建的10个共12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感慨地说。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队党支部坚持用志愿军精神激励人,用责任使命凝聚人,使官兵牢固树立了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信心和决心。在中队“一班人”的带动下,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内化为全队官兵的政治信仰和不懈追求。为了能够让官兵在寒冬腊月吃到自产的新鲜果蔬,中队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去驻地菜农家学习,邀请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按照“保持优势,发展特色”的思路,科学规划农副业生产,实现了农副业生产向经济效益型转变。他们坚持种植优势,扩大温室大棚反季蔬菜的种植规模,引入青蘑种植新项目,按农时规划土地,不间断绿色种植品种,构建全时候温室大棚、田地、垄间的立体种植格局。现如今,已引进绿色无公害新型草莓4000株,种植蔬菜23个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官兵的菜篮子。同时,在地方园林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中队官兵自己动手,修园景、栽树木、种花草,在占地6000多平的土地上,建造了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花园式”中队。

5年来,先后有46名官兵身体有病、亲人病故、家庭受灾,但没有一个叫困难、闹离队的,他们就像国境大桥上那一颗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桥头碉堡上志愿军战士留下的那句话:“桥头是我家,党是我的妈,我爱我的家,永听妈的话”。

“我们要做鸭绿江畔的忠诚卫士”

中队驻地偏僻,哨位既是雷区,又是风口,环境恶劣。冬天桥面上寒风刺骨,盛夏酷热裹着枕木沥青的气味令人窒息。在全国几千公里的边防线上,他们坚守的不过是默默无闻的一个“点”,但他们始终坚信这个“点”代表的是无上的光荣和无比的信任。在64年、56万小时的蹉跎岁月里,全队官兵沐风栉雨、风雪无阻,誓做鸭绿江畔的忠诚卫士。

2012年9月5日,3名可疑人员在江堤对我哨位及警卫目标拍照,被发现后分头向下解放村方向逃窜,中队官兵立即实施堵截抓捕,中队长史伟民带领四名战士在追捕中,面颊和手臂被刺槐树划得血迹斑斑,可他们却全然不顾,最终将三名可疑人员全部抓获。

在中队官兵的心里,国际大桥的安危和国际列车的畅通比什么都重要。建队64年来,全队官兵始终以“边防无小事”高度负责的精神严守国门,他们一尘不染、本色不褪,警惕的目光和手握的钢枪,让无数的不法分子闻风丧胆,魂断国门,出色完成了20余万次国际铁路列车通行监护任务,部队连续64年安全稳定无事故,将巍巍国门锻造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屏障。

“有中队官兵在,我们老百姓心中就有底”

今年3月,集安市突降暴雪,部分积雪厚度已达20厘米以上,而下解放村民王大娘家正是受积雪影响比较严重的一户,王大娘家的老房材料结构都不是很结实,随时可能发生危险。正当她和老伴看着自家老房上的积雪焦急万分时,突然,远处传来急行军的脚步声,原来是中队官兵踏雪而来。他们迅速展开了清理,当看到一堆堆厚重的积雪从房上滚落下来时,王大娘和老伴提起来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多亏了你们帮助我们清理房上和门前的积雪,不然我们老两口可怎么办啊。”王大娘感动得说。官兵们与风雪鏖战,忘记了疲倦与寒冷,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救助受困群众18人、救助车辆14辆、清扫雪障路面约2公里,帮助16户村民将27个蔬菜大棚排除险情,挽救经济损失10余万元。

下解放村党支部书记田文斧说:“每次有困难发生,他们都会来村委会主动请缨,有中队官兵在,我们老百姓心中就有底。”

2010年夏秋之交,集安市连续遭遇强降雨恶劣天气,鸭绿江干流水位迅速上涨,城市内涝严重,人民生产生活面临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中队全体官兵众志成城,赶赴鸭绿江防洪堤坝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先后成功疏散9个村组100余户、群众500余名;配合水利部门装卸防洪沙60立方米,成功抢修堤坝管涌4处,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在鸭绿江堤上留下了抗洪抢险的难忘瞬间,在中队64年“服务人民、戍边卫国”的光荣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十年来,中队官兵把对人民的深情和挚爱撒遍鸭绿江畔。这个只有几十人的中队,先后参与抢险救灾10余次,为贫困户捐款捐物近4万元,资助5名困难儿童重返校园,支援地方经济建设1200多个劳动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可以说,监护中队的建设史,就是几代边检人的继承发展史,有历史、有传承、有发扬。鸭绿江依然在静静的流淌,集安边检的国门卫士也依然毅立桥头,继续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在庄严的国门下、在英雄的鸭绿江桥头,铸就起一座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忠诚堡垒。(刘伟国 王拓 马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