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山地区-王德泰烈士陵园-信息发布
率二百后勤兵击退八百来犯敌
采访团拜谒王德泰将军雕像。《长春日报》记者 贾春文摄
鸭绿江畔,长白山脚,白山市的百姓安静地享受着这座美丽城市带给他们的一切。然而,70多年前,白山市因为沦落为日伪统治地区而兵荒马乱,王德泰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为夺回这一山一水,与占领白山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日前,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采访团走进白山市江源区革命烈士陵园,感受英雄用血肉之躯书写的抗日传奇。
将军雕像 凝视着他为之献身的城市
江源区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浑江北岸、白山市一级公路北侧的西山上。园区内,树木苍翠,庄严肃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将军的花岗岩巨型雕像坐落在园区正中央,雕像坐北朝南,双目远望,凝视着白山这座他为之付出生命的城市。
园区由纪念凭吊广场和墓区两部分构成,广场到墓区29级花岗岩台阶的设计,象征着王德泰将军与日寇英勇作战牺牲时年仅29岁。“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成立时,王德泰将军就被任命为军长。他走得太早,才29岁就牺牲了,就算世人都不了解他的功绩,白山市人民也不能忘记他为这里所付出的一切。”白山市江源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袁东动容地说。
江源区烈士陵园并不是王德泰将军的埋骨地,蒙江与抚松的边界小汤河(今白山市江源区松树镇大安村)南山,才是英雄殉国地,但遗体却没能找到。1982年,白山市浑江区政府将王德泰将军的衣冠冢建在他牺牲的地方,以此作为纪念。将军墓坐北朝南,水泥挂面,高3米、直径3米。墓前2.5米处立着一座水泥纪念碑,碑正面镌刻着“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将军之墓”。碑后刻着王德泰生平事迹。其赫赫战功,誉满白山内外,丰碑自在百姓心中。
王德泰山 以英雄名字命名一座山峰
1935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发表由王德泰、魏拯民、刘汉兴署名的《为成立东满抗日联合军指挥部致反日部队的信》,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倡议和五项原则,加强了抗日武装的统一作战力量。
同年10月,因根据地遭敌人破坏,王德泰率第二军军部与第二团转移到吉林省安图县南部的奶头山,开辟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冬,日伪军纠集800余人对奶头山根据地进行大“讨伐”。王德泰指挥留守在驻地的军部和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儿童团、妇女会等后勤人员不足200人展开反击,在连续多日激战中,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歼敌300余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粉碎了敌人的冬季大“讨伐”计划,胜利地保卫了奶头山抗日根据地。如今,王德泰指挥战斗过的那座山峰被命名为“王德泰山”,耸立在中国版图上。
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在安图县迷魂阵峦营召开会议,将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刘汉兴任参谋长。第二军下辖3个师,兵力2000余人。会议还划定3个师各自的作战区域,决定第一师留在安图、敦化、桦甸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第二师继续在宁安、穆棱、东宁、汪清一带活动,军部与第三师南下抚松、长白、临江一带开辟南满新游击区。
强敌面前 以血肉之躯守护一方百姓
1936年是王德泰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他指挥的抗联第二军给日伪最沉重打击的一年。11月25日凌晨,日军得到第二军正在抚松县小汤河集结的消息,从抚松、蒙江两县调集600余名骑兵和步兵将小汤河包围。此时,第二军军部只有200人左右,面对这一紧急形势,大部分人主张突围转移,甩掉敌人。王德泰当即反对,因为小汤河是第二军在南满新开辟的游击根据地中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子,这里没有一户地主富农,村民全是佃户。如果部队突围转移,小汤河的老百姓肯定会遭到日军的屠杀。王德泰当机立断,决定与敌军决战。
战斗打响以后,敌人向第二军防守的小汤河南山发起猛攻。面对兵力多火力强、气势汹汹的敌人,王德泰沉着地指挥战士们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攻击。由于伤亡惨重,敌人不得不向南逃窜,第二军乘胜追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共毙伤敌人70多名,伪骑兵团长被击伤。可就在部队乘胜追击之际,王德泰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29岁。
在江源区革命烈士陵园,多次来瞻仰英雄事迹的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动情地说:“这是一位和我爷爷一样伟大的英雄,人民应该记住他。”(作者: 温婧璐 胡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