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春地区-榆树市小乡展览馆-信息发布

“小乡”新貌

  

 

  “小乡”展览馆让屯里文化氛围浓郁。 

  

  “小乡”屯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深受村民欢迎。 

  

  “小乡”公园里的彩色索桥充满趣味。 

  

  沈云江家花费20多万元建起的气派大瓦房。 

  

  沈云江与自家的农机在车库前合影。 

  

  董志忠夫妇在自家的别墅前“秀”幸福。 

  

  鲜花掩映的“小乡”屯别墅区令人眼前一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乡”是我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小乡”是吉林省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的一个屯,全屯幅员面积150公顷,其中山地面积100公顷。这里山林茂盛、树种齐全,而且分布着大小山塘水库5座,可谓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民风淳朴。当年,以带头人齐殿云为代表的“小乡”人从两户人家四头牛起步,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用锹挖、肩担的方式,在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创造了粮食高产“奇迹”,“小乡”的名字也因此传遍全省、全国。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曾经红极一时的“小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历几十年的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如今的“小乡”变成啥样了?近日,记者对“小乡”进行了实地踏访。 

  高速公路、榆陶公路、村路……驱车从长春出发,记者辗转3个半小时,才进入“农业红色圣地”——“小乡”。刚一进入“小乡”屯,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别墅赫然入目,在鲜花、绿树和蓝天的掩映下,勾勒出一幅新农村美景。 

  见记者走近别墅,正在收拾院落的董志忠大哥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内。“现在,生活可比几十年前好多了,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啊。”董大哥告诉记者,这15栋别墅是2007年建设的,在上级部门的“惠民补贴”下,他家只花了五万元就住进了114平方米的别墅。46岁的董大哥说,他家有1.2公顷地,都租给别人种了,一年能收租金8000元。他和妻子在大连开了一家面食店,一年还能赚七八万元呢。 

  走出“小乡”的别墅区,记者在其东南角又看到了一栋气派的大瓦房,同样是红瓦白墙,房顶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房前屋后红花绿树相映成趣。“这房子是我花20多万元建的呢。”61岁的房主沈云江对记者说,他家共有2公顷土地。农闲时,他外出打工,给人打更、看工地;农忙时再请假回来,雇人和车种地、收地。每年都能挣个五六万元。 

  “这几年党的政策好,‘小乡’人又勤劳肯干,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原皮信村老支书董喜双告诉记者,如今,在“小乡”,户户通水泥路,家家都有农机,19户农民15家住别墅。“去年,我们屯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一万元了。” 

  “齐殿云老人虽然去世12年了,但她的精神仍在‘小乡’人心中流传着。”董喜双说,现在,“小乡”屯的民风还是那么淳朴,没有喝大酒、打麻将的,晚上8点多就关灯了。不仅年老的勤快,年轻的也肯干,屯里80%的人农闲时外出打工,还有8户人家在外做生意。 

  水泥路、小别墅、房前屋后还有花和树……与几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小乡”屯已然是一个“小康”屯,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有一点似乎丝毫未曾改变,那就是“小乡精神”依然在“小乡”人的血管里汩汩流淌。记者 李中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