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化地区-杨靖宇烈士陵园-信息发布

向高贵的头颅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本报记者 张 佳

永恒坚定的信仰,砥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蒸蒸日上;傲然屹立的英雄,守护一方百姓,幸福安宁,乐享盛世。

云卷云舒,冬去春来,70余载岁月更迭,沧海桑田,人事变迁,一种精神永存,一种敬仰不减,一个名字也将永远被铭记:杨靖宇!

头戴皮帽,脚蹬靰鞡,手扶枪匣,胸前挂着望远镜……6月30日,东北三省四市党报联合采访团走进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陵园中央,戎装在身的将军,就这样“站立”成雕塑,目光炯炯,昂首望向远方。

“铜像高5.35米,由沈阳鲁艺学院雕塑系孙家岳、于维年设计雕制,花岗岩基座正面镌刻着彭真手书:民族英雄杨靖宇。”1980年,20岁的徐永军成为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陵人”,30多年的“守护”,对于陵园内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

据徐永军介绍,杨靖宇烈士陵园建于1957年,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组成,正面主体建筑为灵堂和墓室,两侧4个偏殿为陈列室,展出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以及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战利品等有关文物、文献、照片共280余件。1958年,将军的遗首和遗骨对接合葬于此。

也是这一年,从部队转业的徐振明任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所第一任所长,看护陵园22年。徐振明正是徐永军的父亲。“当年,父亲在陵园工作时,这里才有三个人,他们当时栽种的小树如今已长成树林了。”徐永军说,对陵园的感情是父亲传递给他的,50多年里,他们父子俩见证了陵园的点滴变化。自己也在坚守中,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光荣与神圣。

跟随徐永军的讲解,记者一行翻看着一页页落满尘埃的史册,仰视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视死如归的勇士们,或伤痕遍身,或嘴角带血,但他们无一不高昂头颅,不向恶势力低头。

“亲爱的同志们团结起,从敌人精锐的枪刀下,夺回来失去的我国土,解放亡国奴的牛马生活!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这一次的民族革命战争,要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这是由杨靖宇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时至今日,再次高唱起这首歌,充满力量的文字背后,我们仿佛看见,抗联战士们英勇杀敌,一路向前的豪迈身影;看见,大好河山中胜利军旗,迎风飞扬的耀眼光芒……

曾经有人说过:“头,不仅用来思考,还用来高贵。”2015年的仲夏,正是山花烂漫的好时节,让我们感受着将军的情怀,循着将军的脚步,昂起高贵的头颅,走进那青山绿水,走进那尘封岁月,走进那时那刻的战火硝烟。

 


0